『有拜有保佑』中國人拜拜免不了雞鴨魚肉擺滿桌,準備的越「豐富」人們的心理就越得到「安慰」,似乎像從盤古開天以來這樣的習俗與習慣就一直流傳至今,中國人的習性就是人家做就跟著做,那裡熱鬧就跟著熱鬧,也沒有人去想過這樣「拜」對不對?
我的外婆不免俗也是個很傳統的婦女,只要有拜拜ㄚ嬤一定不會「缺席,」從小也最愛去ㄚ嬤家吃拜拜,ㄚ嬤有著一手的好廚藝,每次遇到拜拜總就歡喜到不行,小時候也不懂只期望「拜拜」快結束,肚子再不裝下那滿桌的美食就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胃。這樣的作法其實從小看到大,左鄰右舍也都這樣做,也從不認為我們那裡做錯,甚至ㄚ嬤總會說「拜卡青超 (豐盛)一點,卡會保庇(台語)」,心裡總也會暗地裡開心有好多好吃的東西,美食當前那還會去想「對」與「不對」的問題。
民國84年我的外公因塵肺症過世,因外公生前是個很節儉樸實的人,加上外婆一直覺得外公辛苦了一輩子什麼福都沒享受到就離開了,心裡總存在著一份愧疚。之後每年清明去祭拜外公時ㄚ嬤都準備好多好多的祭品去拜ㄚ公,看著ㄚ嬤總是前幾天就到市場去挑新鮮的魚、肉,總是忙了好幾天又大包小包的提著一堆烹調後食物,一群人就浩浩蕩蕩的搭火車再轉公車到九份的山上去祭拜ㄚ公,雖然覺得很累很辛苦,但想著為了ㄚ公好、看ㄚ嬤也開心,大家總都不會有一句抱怨的話。
因為修道改變了我20幾年來的觀念,「拜拜」對我而言已不再是滿桌的佳餚、也不再是比「豐富」或絕對一定要怎麼做的事了!
「佛、神」是如此慈悲,怎會要眾生來殺生貢獻祂們,「佛、神」要教化眾生、要離愚癡、長智慧,其生活越簡樸、少欲越好,但我們卻都以「自己」的心意、想法去替祂們做、替祂們說,甚至常常看很多人去打金牌、幫神明穿金製的衣物、以佛神之名點香燒紙錢收款(會得到更多的保佑),天啊~人怎會如此「愚笨」且不敬,頓時也想著自己曾是這樣的「愚癡」。
修道後常會和ㄚ嬤聊些「人生」的事,可能因中國人有著太多根深蒂固的習俗,總有些話題在老人家的世界裡是連「提」都不能「提」,更別想去改變他們的想法、做法。某天又和ㄚ嬤胡聊瞎聊的,突然聊到拜拜,ㄚ嬤突然問我說:「妳去佛堂上課,囹老師有ㄍㄨㄥ拜什卡好嗎?(台語)」,我回答:「攏無免(台語) – 都不需要 (國語」;ㄚ嬤說什米無免 (甚麼都不需要),ㄚ你有乖乖上課嗎?(台語)我笑一笑,面對她70幾年來的觀念要如何去改變她,想著她也唸佛唸一輩子又如此虔誠,我若突然告訴她「不要拜」她一定難以接受,甚至會覺得這樣家裡會不平安、對神明會不敬,我就婉轉的告訴她,以後買水果或餅乾就好,一半是希望她不要那麼辛苦,一半是希望能改變她買那麼多大魚大肉的觀念。ㄚ嬤自己其實根本不吃這些東西,她都是為了我們這些子孫,也覺得是對佛神的敬重,只買簡單的水果餅乾讓她皺起眉頭對我說:「ㄚㄋㄟ麥賽啦,大家麥甲什,拜無青超 (大家要吃甚麼呢 準備不豐盛),神明會不歡喜,大家隴ㄚㄋㄟ拜(大家都這樣拜),ㄍㄚ那攬ㄚㄋㄟ拜(有誰這樣拜嗎),麥賽、麥賽啦(台語) – (不可以啦 – 國語)。」當下的我其實很沮喪,突然覺得自己好失敗ㄛ,怎麼跟著老師修,都沒好好認真努力,智慧開不了,對不起『師尊』、對不起「老師」,也沒解決到ㄚ嬤的疑慮。
這件事也讓我就讓在心上好幾天,某天又和ㄚ嬤閒聊,突然她又提起下星期要拜拜她必需要早起去買新鮮的雞鴨魚肉,頓時我不知那來的智慧突破地跟她說了句:ㄚ嬤「菩薩甲菜啦(台語) – (菩薩吃素 – 國語)」,就看到ㄚ嬤看著我笑了起來,嘴裡一直唸著『阿彌陀佛』,她說她真是【罪過】啊,拜了那麼多年怎麼都沒想到,我也不知那來的靈感就跟ㄚ嬤說了一堆,也告訴她諸佛菩薩都如此慈悲怎會要我們殺生去貢拜牠們,祂們就是要來渡化我們,反而替我們承受更多,再來面對每年清明的大魚大肉,我也告訴她我們要為ㄚ公祈福,不要為他殺生,如果妳相信他這麼善良的一個人已經是去當神了,那是不是更不能害他,這樣反而把他逼到地獄裡去。其實我相信是「師尊」賜予我的「智慧」,祂一定是看我真的很想改變ㄚ嬤,所以讓我脫口而出一句足以改變ㄚ嬤一生的話,我自己也反省,為何如此一句簡單的話我當時就是回答不出,﹝茅塞頓開﹞的道理在當下我也真的深深體會到了!
就這樣每次只要和ㄚ嬤聊天,我都希望能讓她多開朗一些,放下些世俗的「迷」,不希望總是看她皺起眉自己一直往裡鑽,老是聽她說些「做什麼比較好」、「別人都做那麼多、自己做太少」、「為什麼和她一樣的歐巴桑身體那麼勇健、那麼快樂」……,老人家天生確實就易生煩惱,加上幾十年來的世俗傳統,也從來沒有人能夠給他們一個正向正念的觀念,人最恐怖的就是一窩蜂的迷,只要有人那樣做、那樣說、就絕對會造成制式的結果,你若是不做的那一個,就會有心術不正、走火入魔的人來告訴你,你這樣不行、不對,那天發生什麼事就會有流言傳出,是因為他沒那樣做所以被神明懲罰,這真是天底下最可悲的事。
很感恩接觸靈修講堂、遇到「杜老師」,老師給了我太多太多正向的觀念,我很感激在我20幾歲就認識老師,也讓我明白如何正確的「修道」,「智慧」、「開竅」往往在一念之間,這是以前我所完全想都沒想過的。
作者 : 德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