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執著三心、 四相才是成就的不二法門
有位同學問我【金剛經】上說:「過不可去心得」、「現在心不可得」、「未來心不可得」,老師用什麼心來為我們說法?
我當下告訴他:〖此心不可說〗、〖此心不可得〗、〖無心亦無法〗、〖暫借且還,本來如是〗。
許多學佛者看大乘般若經典,常會陷入一種迷思,對於〔空無〕的實相常摸不著邊,於是就以為既然學佛要掃三心(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),那麼到底要用什麼心去應世接物?這表示他仍未悟得般若妙理,而落於佛學名相的迷惑中。其實所謂的[過去心] 、[現在心] 、[未來心],[我相] 、[人相] 、[眾生相] 、[壽者相],這些都是名相,名相是用來顯示真理的,但它仍是『緣起性空』,其本質仍是空,藉著種種因緣際會而生,當因緣散滅時就全歸於烏有。不論是[過去心]、[現在心]、[未來心]都是因人的執著妄想而產生的。凡夫眾生容易執著於過去的記憶、現在的迷惑、未來的憧憬中,因此處處著相、牢不可破,所以佛要說三心不可得的道理,讓人們了解這一切心都是了不可得,千萬不可執著,一旦執著了就會產生煩惱、痛苦及無盡的生死輪迴。
但是三心不可得並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要做,什麼思維都不能起,而是要你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也就是不執著於這三心、四相上。如果你不能做到無住(不執著)不能用第一義諦佛性去應世接物,則因相生心,此心不是無相之心,故非本心,因此生起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心都是執著妄心,所以佛說三心不可得。反之,如果你了悟『無住生心』的妙理,隨緣應物而不執著,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心皆可得,何妨以般若妙慧去運轉法輪。既然你能於第一義諦佛性去應物,則雖起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心,實際上亦等於沒有生起這三心,『因為船過水無痕,風過不留聲』,既然沒有執著妄想,起心動念皆是佛性妙用,而非落入三心之執礙中。六祖慧能大師常說:「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」,這講的就是本心,「本心」乃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,所以我說:「此心不可說、此心不可得」,當你想要去思維,比擬此本心時,就已離開了本心,因此禪宗的頓教法門非常殊勝稀有,須當下即得,正如達摩祖師升座說法,一句話也沒說就下了法座,但他說已經演法完畢,到底他說了什麼妙法?而釋迦牟尼佛也說,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未曾說過一字,乍講之下,這些禪機密語,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但若是證悟之人,只要摸摸頭就知道其中妙意而入門了。
有很多學佛多年的修行人,愈修愈執著,愈修愈複雜,被經典文字搞得暈頭轉向,每天把弄著佛學名相,以為自己學佛功夫愈來愈深,殊不知與現時生活愈離愈遠,這種無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佛法,終究變成不切實際的學問和口頭禪。其實,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皆是應病給藥,皆是方便設施之法,故不能死執於經典文字之上,原則也只如(瞎子摸象),始終體會不到佛法的妙義。
禪宗三祖僧璨大師【的信心銘】說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」。修行本來就不是一件難事,只有一本天心、一本自然,毫無造作,無憎愛分別之心,大道就在眼前,本心豈順外尋。所以我說:「無心亦無法」。佛所說的一切法皆是方便法,只因眾生無法體悟本心,佛只好用盡各種方法來引接眾生,『心本無心因境有,法本無法方便說』。所謂的三心、四相、正法、邪法都是為度眾生方便而說的。因此我說『暫借且還,本來如此』。一切佛法都如渡河之舟,止啼黃葉,因眾生迷故須暫借這些工具來達到解脫彼岸,一旦悟得本來,則一切皆可放下,自性本來就具足一切,何須這些葛藤來遮障如來面目。
因此,學佛者當悟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一個短的示現,如浮雲般掠過,一切法都是暫借過度的橋樑,不能執著留戀。其實每一刻都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因為『今天是明天的歷史、今生是未來的過去生、今生也是過去生的未來』。正如當父親的,兒子稱你為父,哥哥稱你為弟,姪兒稱你為叔,孫子稱你為祖,同一個人怎麼有這麼多種稱呼?只為了方便認識辨別,所以巧立如此多名相。
同樣地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就是一個心,只因時空演變而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些皆是假相,所以終究是不可得。
既然三心不可得,那麼什麼心可得? 「平常心」可得;事相不可得,「實相」可得,什麼是實相? 實相即無相,無相才是真實的本來,人往往在一無所有之時,才是最快樂、最輕鬆,也才是完全解脫的時候。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?凡夫為了爭自尊、爭面子、爭名利,弄得精疲力竭,但當你爭到時,你又會覺得沒有什麼,不過爾爾,也不再感到稀罕。有人嚮往考上明星學校(大學),考上後才知道不過如此;有人以為擁有名牌車子、洋房就算幸福,但當他得到這些卻仍然不快樂;有人憧憬結婚的甜蜜,一旦結了婚才知道『不是冤家不聚首』,所以一切一切都要懂得放下,才是真正的幸福,千萬不要執迷不悟了。
既然「無心亦無法,說那麼多法也是「廢話」,所以我在想有朝一日,"靈修殿"落成後,或許我會在殿門口刻上『去你的!』三個字,這就說盡了一切佛法,必然會震撼千秋萬世而傳誦不已。乍看之下,佛門聖地怎麼刻這些似乎在罵人的話,其實仔細去參才知道妙味無窮!這真是當頭棒喝、甘靈玉漿,「去你的」什麼?去你的業障、去你的我慢、去你的貪嗔癡、去你的災難、去你的執著妄想、、、等等,真的有道的修行人,哈哈!
靈修期刊 第十期 2009年 11月出刊 妙山居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