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ECFA是什麼?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?
為何要簽ECFA?
作者:溫典寰(整理) 出處:Web Only 2009/09
相關關鍵字:經濟合作
六個多月來,ECFA一直被拿出來討論。民眾看得霧煞煞、政府忙著一頭熱、部份企業又聽得許多疑慮,導致ECFA像洗三溫暖。到底ECFA是什麼?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?5分鐘立即了解ECFA…
1. 全名:
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)
2. 目的:
簡單來說,ECFA是要讓台灣商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,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占有率,同時台灣也必須提高免關稅商品的比例,並大幅開放市場給中國。
ECFA內容為何?
1. 適用範圍:兩岸
2. 簽署者:台灣與中國協商共同決定
3. 簽署方式:採用「架構協議」,截至2009年8月還未與中國就協議「細節」洽談。後續實質內容才要經由談判逐步完成。
4. 簽署內容:可能包括商品貿易(排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)、服務貿易、投資保障、智慧財產權、防衛措施、經濟合作,以及經貿爭端的解決機制等。
簽訂ECFA,與你相關的3件事
1. 對少數產業有利,對特定產業卻無益
ECFA在資金、就業和產業的疑慮已浮現。兩岸若簽署,中國給予台灣優惠較大,反之,台灣開放陸資入台,現有產業體系難免受到衝擊。
整體來說,受惠較大的產業為:機械業、化學塑膠橡膠業、紡織業、鋼鐵業,以及石油煤製品業。受負面影響較深產業為:電機電子產品業、運輸工具業、木材製品業。
2. 薪資增加與失業率問題
遠景基金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指出,兩岸經貿自由化推估可使台灣GDP增加1.83個百分點,約發放消費券三倍效益。
就業影響方面,雖然中華經濟研究院在2009年7月29日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」中提出模擬,總就業人數可增加25.7~26.3萬人,但是,台灣智庫在2009年8月2日也提出民調,顯示有五成八的民眾認為簽署ECFA對改善失業率無益。
直接投資來台
中經院報告顯示,台灣藉此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能提高優勢,成為跨國企業進駐地點。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林祖嘉也指出,台灣現階段國內投資嚴重不足時,利用此機會可吸引外資流入。
ECFA 應許台灣一個未來!
作者:王健全(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) 出處:Web Only 2009/12
近來,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的聲浪不小,他們除了不滿對弱勢、藍領族群的衝擊,也對兩岸更緊密經貿合作後,可能促使台灣工資向大陸靠攏的「要素價格均等化」憂心忡忡;同時,也擔心ECFA的簽署只對資本家有利,不利勞工階級。
不過,在擔憂ECFA衝擊之餘,我們也不能不衡酌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、未來主力的產業的發展,以及年輕人的未來。
就全球經濟趨勢發展的觀察,首先,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,歐美經濟持續低迷,反之,未來數年中國大陸仍將保有8%以上的經濟成長率,接軌中國大陸,分享其成長動力,為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主流策略。
其次,區域化的潮流形成,截至2009年上半年,全球已有400多個自由貿易協定(FTA)的簽署。尤其是和台灣關係至鉅的東協加一、加三通過後,台灣利潤不高產品的出口,在關稅課徵下,相對於東協、大陸的出口產品將處於不利地位。在競爭力轉弱之際,可能面臨外移的抉擇,一旦製造業外移,資訊、通訊服務、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也會被迫跟進,未來的失業狀況將更嚴峻。
再者,服務業已占台灣GDP七成以上,其升級轉型成為台灣經濟未來成長的動力,但台灣國內市場太小,必須有一較大的本土市場(home market)才能發揮規模經濟、發展品牌,進而脫胎換骨,成為驅動台灣經濟、創造就業的動力。在服務業的發展上,如能善用大陸市場的規模效益,發展品牌、全球布局,並派遣台灣人力經營海外據點,將有助於台灣年輕人的就業及增進國際化視野。
因此,ECFA固然對弱勢產業及其勞工有衝擊,但對整體經濟、優勢產業有利,且應許年輕人一個有發展的未來。不過,為了降低對弱勢產業的衝擊,我們可以設法將之納入保護名單,最後再開放,並透過成立基金、補助、輔導、轉業訓練來緩和ECFA對其衝擊。
另一方面,中國大陸固然企圖利用ECFA來框住台灣,反對獨立,但台灣則可以利用ECFA強化經濟優勢、布局全球,雙方各有所圖,端視台灣能否善用ECFA的機會槓桿資源、強化競爭優勢,為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累積動能。台灣才有未來生存發展的空間。
接著,本文針對反對ECFA的論點,提出澄清加以釋疑。在要素均等化價格的討論上,兩岸貿易將壓抑台灣工資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,固然有其立論基礎,但係建立在若干假設之上,同時,若依此推論,是否所有和中國大陸貿易的國家,其人均所得均將大幅下降?但證諸美國、新加坡、韓國和中國大陸有大量貿易的國家,其人均所得均未下降甚或上升,顯現兩岸貿易並非台灣工資停滯的原因,而係台灣代工的發展模式有改弦更張的必要。
此外,台灣專上學歷工作者工資十年來維持不變,和高等教育近十年來的高度擴張也有不少關係。在大學畢業生成長二倍,碩、博士生成長三倍以上的情況下,產業未隨之升級,工資水準自然停滯。未來唯有加強專業與技職教育、提升人力素質,並強化接軌國際化能力,才足以大幅提高國人的工資水準。
另一反對論點為:簽署ECFA只對資本家有利,不利勞工階級。事實上,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,唯有資本家在投資過程中可以獲取利潤,才會繼續投資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目前,不少投資大陸有成的台商,開始將利潤匯回,並選擇回台上市,對台灣的經濟、資金的活絡有相當正面的效益。
當然,不容否認,ECFA只是台灣鞏固市場的短中期手段,絕非萬靈丹。長期而言,台灣廠商仍需持續進行產業升級,透過大陸市場的保障來槓桿資源、發展品牌、營運全球。以東協加一而言,從簽署後迄今,中國大陸在東協國家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,反之,東協在中國大陸的占有率並未顯著上升,可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只是手段,關鍵仍在於產業創新升級才足以維持競爭優勢,爭取台灣可大可久的利益。(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,以上轉載自經濟日報2009.12.17)
<本文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>
消金、雙卡風暴後,金融業搶搭ECFA
有機會到上海外灘黃埔江對岸的陸家嘴,很多人一定會感慨萬分。這裡是中國最主要的金融中心,總面積共有28平方公里,約有100座摩天大廈,遍布各國的金融機構,為什麼沒有台灣的金融機構?
其實陸家嘴的金融中心,也是最近這20年的事。
(作者是台大經濟系教授、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,本文轉載自2009.12.23經濟日報)
1990年代以前,陸家嘴只是一片沖積沙灘形成的溼地泥沼,打漁人家為主的不毛之地。但是 1990年中國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,並在陸家嘴成立全中國首個國家級金融開發區。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,必須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設辦事處,陸家嘴就逐漸成了外資銀行的總部所在地。
台商1980年代進入大陸,都是以製造業為主。金融業是特許行業,沒有雙方國家的允許,不能夠在別人的土地上進行金融服務。
兩岸雖然已簽署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(MOU),台灣金融業進入大陸市場,指日可待。但是,因為我國是以已開發的身分進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 ,大陸是以開發中國家的身分進入,我們金融市場對大陸是立即開放,大陸對外國的金融業登陸,則有一堆的限制。
根據WTO「服務貿易總協(GATS)」第16條(市場開放)與17條(國民待遇)規定,各會員的市場開放程度與保留的限制,在其服務貿易承諾表中均已確定,故若一會員要給其他會員超過承諾表的待遇程度,亦即所謂「WTO+」,須透過WTO相關規定簽訂FTA(自由貿易協定),始能符合WTO規範。換言之,MOU並非FTA,ECFA(經濟合作架構協議)才是FTA。要能夠讓台灣的金融業能夠取得實質的對等,必須在 ECFA 的早期收穫機制中,特別放寬「准入條件」,才能給予台灣金融業有立即的商業機會。
具體來講,我們希望爭取的內容,以銀行業來講,最重要的就是不必三年分行、兩年獲利的等待期,可以立即設分行承做人民幣業務,及與參股陸銀不受外資20% 上限限制;以證券業來講,爭取獨立券商的設置,不受必須參股大陸券商最高33.3%的限制,另外要能夠承作A股的股票業務。以保險業來說,則是調降532 門檻(資本額50億美元、成立30年、分行兩年),壽險業合資比可以提高到50%以上,合資對象打破單一家的限制。
當然這些內容的要求,中國有可能在談判的過程,對某些部分予以拒絕,或不能全面的實施。那我們就爭取在一些對台灣金融業特別有興趣的開發區,可以在其區域之內先試先行。例如海西、天津濱海新區,或是城市級的上海、南京、重慶、成都等來進行實作。這些都可寫入ECFA 中。
過去因為兩岸不通,台灣金融業被綁手綁腳的,只限於在島內發展,很多企業外移後,法金的業務大量銳減,可以說是坐困愁城、一籌莫展。後來發現消費金融略有甜頭後,一窩蜂搶做消金,最後造成雙卡風暴,也重傷金融業。現在金融業在極低利差的環境下,甚至也變成艱困行業。
但是台灣金融業的實力不容小覷。優質的承銷、顧問服務、良好的產品設計,豐富的理財規劃,相信可以在大陸的金融界輕鬆占有一席之地。台灣金融業登陸後,不但可提供大陸人民更好的選擇,相互競爭下更可優化大陸的金融業。另一方面,可提供台商多元融資的管道,有利台商進一步發展。
最重要的是,大陸的利差有3到5個百分點,更可以藉此提供獲利的基礎,也可以讓台灣的經濟得到立即改善,包括降低失業率與提振消費。金融業是服務業的火車頭,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,也會拉動其他的服務業。
台灣金融業憑著同文同種的優勢及良好的服務精神,只要有機會進入大陸市場,應該可以很快打下一片江山。屆時陸家嘴的金融園區,就會出現台灣的金融機構,某些大樓也就掛上台灣的標誌,成為上海的新地標。<以上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>
東協聯手打造經濟共同體,台灣在哪裡?
作者:經濟學人 出處:Web Only 2009/03
相關關鍵字:經濟學人
東南亞國協終於在五年協商後,與澳紐簽訂自由貿易協定,預估2020年可以增加480億美元貿易額。東協也和中、日與南韓簽訂類似協定,目前鄰近主要國家中,只剩與印度還未貿易協定。
即使如此,東協還是和過去一樣,像地區性的清談俱樂部。各國領袖大談增加區域合作,卻未提出任何具體作法。除了增加與中日韓的貨幣交換額度外,其他和此次危機有關的聲明,皆為陳腔濫調和願景。
東協難有作為的原因,是不願強迫會員國遵守國協決議。與歐盟不同,東協一向不肯為了區域合作,在國家主權上讓步。為了解決此問題,東協2007年正式通過憲章,建立合法架構讓組織更有效率,希望在2015年建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。
但恐怕很難實現。本次高峰會中,幾乎沒看到任何實質決議。例如,各國反對保護主義,卻沒有停止部份國家已實行保護政策。此外,會員國間經濟力的巨大差距,也影響區域整合。
此外,東協對緬甸的態度也無法令任何人滿意。各國領袖依然未要求緬甸釋放翁山蘇姬,也沒有人提到羅興亞難民的問題。東協計畫在年底前設立人權組織,不過,從目前各國空談的情況,新成立的人權組織只會更突顯東協軟弱。(黃維德譯)
快速了解CECA是什麼?東協10+1、東協10+3又是什麼?
作者:溫典寰 出處:Web Only 2009/02
「東協10+3」明年開始衝擊台灣,使工商團體呼籲政府速與中國簽署「CECA」增加競爭力,卻引起「不惜發動罷免總統」、「主權淪喪」等聲音出現。戰火已全面蔓延,到底CECA是什麼?東協10+1與東協10+3又是什麼?
一、CECA
兩岸簽署「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」(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,簡稱CECA)的政策逐漸定調,而且是總統馬英九當時競選時的政見。
CECA詳細內涵尚未定案,但主要可分為三大議題,必須與對岸進行協商。包括:「關稅減讓」、「投資保障門檻降低」與「雙重課稅」的避免等。讓兩岸的交流更密切。
CECA的主要爭議是:兩岸經貿交流互相開放,被人質疑變相開台灣勞工就業市場,會造成失業問題。兩岸經濟更加整合,也被《華盛頓郵報》認為,這是邁向兩岸統一的重要一步,因此在台灣引發更多的論辯。
二、東協10+1
東協10+1與CECA有關。2004年底,「10」指東協十國,「1」指中國,「東協10+1」即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,2005年會員國部分商品免除關稅,2010年則開始全面免稅。因此將重創沒有在10+1裡、卻又與東協、中國經貿互動極密切的台灣,尤其以出口為主的塑化業與紡織業衝擊最深。
例如:台灣石化出口至中國,課稅約9%。而東協零關稅,產品大舉銷往中國,台灣出口產品將喪失競爭力。
三、東協10+3
除此,「東協10+3」也將在2010年成形。「東協10+1(中國)」之外,再加上日本及韓國,成為自由貿易區,互免關稅,其中日本十年內將給東協九成的產品零關稅優惠。同為出口導向的台灣,恐面臨比東協10+1更大的衝擊。
因此,政府目前主要希望CECA簽署,台灣商品可以自由進入中國,再轉至東協10+3的其它自由貿易區國家,享有同樣的競爭條件。